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。
一个网友说:
爷爷奶奶去世之后,父母已经5年没有回老家了。
(资料图片)
父亲的态度是:老人还在的时候,为了老人的面子,每年都会回老家陪陪老人,兄弟姐妹几个人会聚聚。
老人不在了,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,就走远了。
他父亲兄弟姐妹6个人,感情都比较冷漠。
爷爷奶奶是家庭的纽带,当这个纽带没了,家庭的关系就朝着另一个方向走了。
为什么说,父母离开之后,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越走越远了?
父母在,无论你去了多远的地方,都想常回家看看,因为父母就是你的家。
父母不在了,无论你离家多么近,也不想回老家看看了,因为父母没了,家就没了。
为什么?
因为承担“纽带”角色的父母离开了,也就没有人出面维系你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了。
除非:
兄弟姐妹之间,有一个“主心骨”角色,即使父母离开了,也能承担起父母的责任。
但这样的主心骨,往往是“吃亏”的。
摆场招呼兄弟姐妹聚餐吃饭,主心骨花钱;
家族有什么事情,也都是主心骨忙前忙后,跑里跑外;
兄弟姐妹产生了矛盾,还得主心骨出面解决问题。
宁可自己吃亏,也不能让兄弟姐妹吃亏。
只有这样的主心骨存在,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才能稳定相处下去。
实际上呢?
这样的主心骨角色,真的很少。
因为人性的本质,都是“利己,趋利避害”的。
短期内自己有损失,换取彼此之间的感情稳固,这一点能做到。
但长时间下去,都是这个主心骨在吃亏,即使他愿意,他家里的老婆孩子也不会愿意。
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例子。
老家的农村房子拆迁。
有一户人家,家里分了6套房子。
而他家里,有2个儿子,1个女儿。
老两口人还在,兄弟姐妹3个人就因为争房子的问题,大打出手。
老大说:
“我要4套房子,因为父母年龄大了,都是住在我的院子里;吃喝开销,看病花钱,都是我承担的。”
老二说:
“嫁出去的女儿没资格要房子,要么我们兄弟俩一人三套,要么你就花钱买。”
老三说:
“凭什么我是女儿,就不能要房子?谁规定的?我也给父母花了不少钱,房子最少也得有我2套。”
兄弟姐妹3个人,女人想要平均分,一人2套。
最后老两口出面,依旧没用。
讽刺的是什么?
最后老大3套房,老二3套房,女儿一套房没有。
父母更没有房子,而是住在冷冰冰的车库里。
老三表示:
“你们不给我房子可以,以后爹妈养老送终别来找我,跟我没有任何关系。”
因为争夺家产,兄弟姐妹闹掰的例子,实在是太多了。
事实上,越是“贫困年代”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,竞争关系越强烈。
每个人都想要属于自己的那份,谁都不愿意吃亏,不肯吃苦。
再加上,父母还在的时候,就没有调节好子女之间的关系。
也就导致了,父母离开后,子女间的关系迅速恶化。
家庭关系和谐的本质是什么?
是建立在“共同体验,共同承担”的基础上。
父母健在的时候,家庭的中心点和共同体验,就是以父母为中心。
而子女陆续结婚生子,组建家庭后,这个中心点就逐渐转移了。
转移到各自的小家庭里。
只不过,在父母离开后,子女的中心点就完全转移到自己的家庭里。
从围绕父母,到围绕自己的孩子。
这就是家庭关系的变迁和事实。
你有没有这样的感慨?
逢年过节时,带着孩子回老家聚会。
一个家族的人见面,你还能跟兄弟姐妹之间聊很多话题。
但你的孩子,和他的堂亲以及表亲同辈们,就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。
平时走动少,见面了关系也不熟悉。
即使有血缘关系又如何?
在以前,家庭关系最好的状态是:四世同堂,五世同堂。
而在今后,家庭关系往往只能持续两代甚至一代人。
父母与你,你的孩子跟兄弟姐妹之间的孩子。
再往下,基本上就没什么太多的来往了。
兄弟姐妹的感情越来越淡,是必然的,只不过在父母离开后,被放大了。
你与兄弟姐妹的来往多吗?
(文章配图来源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