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> 内容页

“画”“语”相融 游戏分享更精彩|天天视讯

时间 : 2023-04-30 09:11:13 来源:中国教育报

游戏分享活动是指在游戏后,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交流,回忆游戏经历、分享游戏经验的过程。有效的分享互动能引发幼儿思考,促进幼儿经验螺旋上升,也是推动游戏高质量发展的保障。然而,在游戏分享中,他人描述自己经历时,幼儿聆听的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,经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,有时也会出现教师“走过场”或“一言堂”等现象。

那么,教师如何在幼儿游戏中发现其“最近发展区”,在分享中采取适宜支持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?这是令很多幼教工作者感到困惑的问题。幼儿处于直观形象认知阶段,教师可根据不同游戏内容巧用画面类支架,如影像、图示等,激起幼儿情感和思维共鸣;还可通过语言进行互动回应,帮助幼儿搭建已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的“联通桥”。

影像再现,让情境“动起来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认真观察,及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游戏镜头,在分享时可有意识地让这些镜头中的幼儿进行分享,还原当时情境。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带入中,使未参与的幼儿也能感同身受。那么,哪些画面可作为讲述中的支架,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更能引发幼儿的思维碰撞呢?

娓娓道来,再现“亮点”画面。幼儿讲述自己的游戏经历时,教师可以根据讲述者表达的内容呈现相关画面。例如,小班幼儿在进行户外“娃娃家”游戏时,把场地中低结构材料想象成各种美味佳肴,把石头当水饺、把树皮当牛肉等。在幼儿讲述时,教师呈现了该游戏画面,并还原了当时幼儿的对话。“以物代物”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表现,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,既把其他幼儿带入游戏中,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。

集思广益,再现“冲突”画面。幼儿在游戏中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现象持续深入探究时,教师和幼儿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互动讨论。例如,在“积木保龄球”游戏中,幼儿对斜坡上滚动的积木产生了兴趣,教师呈现圆柱形积木在不同宽窄面轨道上滚落的画面,让幼儿进一步探究轨道宽窄和圆柱形积木滚落之间的关系。

精彩回顾,再现“生长”画面。幼儿游戏时,会呈现很多有价值的画面,关键看教师是否有一双慧眼。例如,在一次建构游戏中,幼儿搭建了一面“墙”,这面“墙”的每一层都按照递减规律排列,但幼儿不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现象。教师可在游戏分享环节呈现该画面,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,获得数概念和空间排列等方面的知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教师要根据问题情境的需要,有选择地呈现游戏画面。教师可以呈现多幅静态对比式画面,让幼儿进行观察、比较;也可以呈现单幅放大式画面,让幼儿通过观察,发现更多细节;还可以呈现连续几次游戏的过程性动态场景,关键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,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。

图示梳理,让思维“活起来”

在游戏分享中,教师可利用图画、符号等个性化的表征,记录、梳理幼儿游戏中的经历和问题。通过气泡式、流程式、树状式思维导图,帮助幼儿从碎片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,提升游戏经验,引发持续探究的兴趣。

气泡式思维导图,呈现多元想法。在游戏初期,幼儿往往无法自己梳理游戏问题,教师可绘制气泡式思维导图框架,幼儿将零散想法填充到气泡图中。例如,在“挖水渠”游戏中,教师请幼儿把遇到的问题画在一个个气泡内,然后针对每个气泡中的问题再想解决办法,从而呈现出挖水渠需要的工具、步骤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多元想法。

流程式思维导图,梳理问题路径。为了梳理游戏中的关键信息,教师可根据幼儿表述进行绘画,也可由幼儿自行绘制问题解决的过程。例如,在“积木保龄球”游戏探索斜坡滚动的过程中,幼儿通过流程图梳理了积木形状与斜坡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,让探究的问题从模糊变得清晰,使内在想法外显,提升继续探究的兴趣。

树状式思维导图,整合零散经验。在多次游戏后,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经验,可采用树状式思维导图,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整合。例如,在“积木保龄球”游戏中,幼儿发现“积木保龄球”的滚动与滚动物、目标物、轨道三个因素有关,于是教师请幼儿把这三个因素画在主干上,然后围绕这三个主干因素,再把滚动物的大小形状、目标物高矮排列、轨道宽窄等发现画到小分支上,从而将几次连续性探究和发现的经验,进行了梳理和整合。

语言回应,让观点“亮起来”

在对话互动中,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问题采取有效回应策略,可以帮助幼儿整合、深化、扩展和重组分散的游戏体验,促进幼儿经验生长。

“小结提升式”回应,显现隐含价值。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讲述的关键信息和价值点,将幼儿零散的描述语言进行梳理小结,同时进行含有一定价值导向的回应。

案例1:小班“娃娃家”游戏结束后,一名幼儿说:“我和六六一起在树屋上跳舞。”另一名幼儿说:“我当妈妈,牛仔当爸爸,我们玩得很开心。”教师说:“和好朋友一起玩是件开心的事。”还有两名幼儿分别说:“我用石头、花瓣做了饺子汤。”“我用树皮做了牛肉汤。”教师说:“原来不同物品可以做出不同美味的汤,很有想象力。”

当幼儿讲述和好朋友一起玩的情景时,教师抓住社会性发展价值导向进行回应;当幼儿讲述用不同材料做汤时,教师抓住创新思维品质价值导向进行回应。简单一句小结,让幼儿行为背后的价值得以显现,在肯定鼓励中,既让讲述者保持思维的活跃性,又让其他同伴获得启发。

“归纳梳理式”回应,厘清探究问题。针对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、现象或发现,教师采用归纳梳理的回应方式,让幼儿明确探究的聚焦点。

案例2:大班“积木保龄球”游戏结束后,教师展示出两张图片,问:“你们发现了什么?”一名幼儿说:“我们把目标物进行了调整。”另一名幼儿说:“第二张图片上的目标物比第一张叠得高,叠高的目标物不稳,一碰就倒了。”教师说:“原来目标物摆放的高矮会影响保龄球的击倒率。你们还有什么排列方式,又有什么新发现吗?”

案例中,教师针对幼儿的发现,采用归纳梳理的方式回应,让幼儿探究的问题从模糊变得清晰,也引发了其他幼儿的探究兴趣。在这样的回应互动中,教师不是把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结,而是在顺应幼儿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梳理。

“质疑追问式”回应,引发深度思考。教师基于幼儿的想法,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,引发幼儿在不同方面展开深度思考。

案例3:大班“积木保龄球”游戏结束后,一名幼儿说:“短圆柱击倒目标物的次数比较少,长圆柱容易击倒目标物。”另一名幼儿说:“我们让很多长圆柱一起滚下去,目标物一下子都被击倒了。”教师追问:“为什么很多长圆柱能一下子击倒目标物?”幼儿回答:“长圆柱越多,力气就越大。”教师肯定道:“你们发现了保龄球的数量与击倒目标物之间的关系。”教师继续追问:“但是为什么有时候用了很多保龄球还是不能击倒目标物呢?”幼儿猜想:“轨道太窄了,加宽轨道可能就不会滚出去了。”于是,幼儿带着好奇和猜想进入第二次游戏……

在这次分享互动中,幼儿对游戏中遇到的问题、现象展开充分讨论,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、经验和想法。教师追随幼儿的问题,支持幼儿进行深入反思,通过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,帮助幼儿把问题想清楚、说明白,让幼儿不断把问题所呈现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建立起联系,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,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。

游戏分享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教师要放下“成人视角”,持续观察游戏、耐心倾听幼儿,通过识别与分析,捕捉到有价值的游戏画面。同时要发挥“话语调度”作用,引发幼儿积极讨论,让幼儿从玩到思,从思到玩,在游戏中绽放精彩。

(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山水幼儿园园长)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4月30日第3版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