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人才公园。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
【资料图】
盛夏时节,深圳市大鹏半岛最南端,西涌社区的夜晚星河灿烂,流萤飞舞,兴起一波“观星热潮”。
这里是中国首个、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。没有灯火通明、霓虹闪烁——亮度高、色温冷的灯光被调整为2700K(开尔文)以下暖色调,照射角度向下并增加遮光罩,有天文现象时还会按规定关闭户外灯光。
一系列照明整改和优化,让西涌的夜空更加深邃。“暗夜”与“星空”,成为深圳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独特样本。
瞄准“可持续发展先锋”的战略定位,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入推进园林绿化和公园城市建设,不断提升环境卫生与市容景观治理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,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在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,绘就了一幅可感知、可亲近、可享受的山海连城画卷。
深圳大顶岭绿道。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
营造美好人居环境
夏日炎炎,梅林山郊野径上的徒步者们络绎不绝,漫步山林间,享受着秀美风景和健身乐趣。
通山、达海、贯城,长达3119公里的城市绿道网,串联起深圳的山林与社区、城市与自然,形成了多层次的户外步道体系。
蜿蜒的步道以山林原有的“土路”为基底,用枯枝、倒木、石块修缮而成。一旁的石制桌椅、原木坐凳也是“就地取材”,与山林风光相映成趣。
“原汁原味,很接地气。”爬到一半,庞先生和朋友们坐在木凳上,决定休息片刻。“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相约去各种绿道上徒步打卡。离家近、环境好,健身休闲两不误。”
不只是绿道,他们对深圳市的公园也如数家珍。
去洪湖公园赏荷花、在深圳湾公园看日落,到莲花山公园放风筝……截至2022年底,深圳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260个,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%。
“千园之城”已然成型,深圳继续发力新的绿色增长极,打造立体绿化生态景观。
社区、学校、医院的屋顶空间建成共建花园、教学实践园、康养休憩花园;立交桥、人行天桥化身一道道凌空风景线;居民们的阳台、露台、窗台,也通过“最美阳台”活动成为城市立体绿化的家庭力量。
红树林水岸,鸥鹭、鸭雁嬉水觅食;塘朗山公园,猴群、豹猫现身丛林;茅洲河畔,濒危植物野生水蕨悄悄安家……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深圳建设的不断深入,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觅得了理想的栖息家园,市民们不出城便能尽享“诗和远方”。
2022年,深圳获评联合国“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”称号,并入选“自然城市行动平台”,城市生态名片越擦越亮。
龙岗能源生态园。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
创新实践垃圾治理
人脸识别登录、垃圾桶门感应开启、分类垃圾称重、积累个人碳积分……在深圳市盐田区,智能化设备已融入居民的日常垃圾分类行动中。
垃圾投放点一侧,大屏幕上清晰显示辖区居民垃圾投放、物业预约收运、垃圾末端处理等流程数据。
如今,盐田已经实现对生活垃圾全区域、全品类和全链条的实时智慧管控,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“智慧减废城市”优秀案例,是全国唯一的区(县)代表。
科技赋能提效、量化行为奖励,是深圳推进垃圾分类“全链通”、打造垃圾分类“新日常”的一个缩影。
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元喜介绍,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施行近三年以来,深圳全市生活垃圾“三增一减”趋势显著,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收运处理量分别增长196.2%、95.4%、46%,其他垃圾收运处置量减少11.6%。
有效的垃圾分类能够促进资源回收利用,也提升了末端焚烧处理的效率和质量。
南山妈湾港北侧,一座波浪形外观的建筑依偎着大南山,与不远处的波澜海景交相辉映。
“看不到垃圾,闻不到臭味,看不见烟尘。”置身生态园,参观市民们一改对垃圾焚烧厂“脏、乱、臭”的过往印象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
垃圾处理设施变“邻避”为“邻利”,高标准排放指标是先决条件之一。
2017年,深圳出台全球最严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,各项主要排放指标限值为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的一半甚至更严。
同时,深圳选用最先进、最稳定的技术设备打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,在全国一线城市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原生垃圾零填埋。
在南山能源生态咖啡吧里欣赏山海美景,在宝安能源生态园的生活垃圾治理历史博物馆学习知识,在龙岗能源生态园感受生机盎然的自然空间……如今,集垃圾焚烧、科普教育、休闲娱乐、工业旅游于一体的能源生态园,已化身“网红打卡点”,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市民游客参观。
西涌建成我国首个国际“暗夜社区”。陆淼摄
深化全民共建共享
“黑水虻宝宝经过4天孵化后,在接下来8天内就会吃胖4000倍,吃掉比自己大20万倍的厨余……”在一节文明实践流动课堂上,深圳市垃圾分类“蒲公英”志愿讲师何娜娜的生动讲述,激发了文明体验官们的兴趣。
垃圾分类公众教育“蒲公英计划”,是“志愿者之城”深圳的又一项创新实践,由政府推动、志愿先行、基层发动、全民参与,被住建部向全国推广。
发展1600所“蒲公英学校”,培训1900名“蒲公英教师”,成立400余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,人员达7万余人,开展宣传讲座和培训2万多场,入户宣传千万余次,覆盖全市600万多户居民……如今,垃圾分类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种子一样,不断传播扩散,带动每个人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。
与此同时,公园城市建设也从传统政府主导的“独角戏”模式,逐渐升级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“大合唱”。
小区、学校、城中村……不起眼的边角地、闲置地乃至卫生死角被“见缝插绿”,摇身一变成为温馨美丽的街角花园、放松休闲的“户外会客厅”。
“我们正以每年120个的任务量推进共建花园的建设。”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王思琦介绍,截至2022年底,深圳各区建设360个共建花园,直接参与群众近万人次。
市民群众亲自动手,利用空余时间,一起斟酌推敲、刨土挖地、铺石搭架,协力打造并维护着一座座“家门口的花园”。
同样干劲十足的,还有西涌暗夜社区的居民和经营者们——暗夜星空和绿色生态,为西涌带来萤火虫、“蓝眼泪”,也带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无数好评。
如今,打到社区、主管部门和天文台的咨询电话接连不断,西涌的居民、民宿主理人纷纷打听学习如何进行照明改造,加入暗夜保护建设中来。
“灯光暗下去,经济亮起来。”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,给经营者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,也逐渐成为深圳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