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王朝是诗意的化身,不过唐诗并非浪漫的代名词,无数骚人咏士的坎坷经历、诗行中流淌出的悲戚之情,还有沉淀于墨香里的沧桑之感、凝聚在诗集间的传奇故事,都让人感触颇深。
唐代很多才子由于家道中落、仕途曲折等原因,看不见光明的前途,厌倦了尘世的烦恼,于是便希望在庄老佛禅中寻觅寄托。同时由于佛教传入大唐,并与中土文化有机结合,并很快就在这片土地上落根、开花和结果,也吸引了无数儒者的目光。下面分享元稹的两首七绝,毫无雕琢,富有禅意,连读三遍也不厌倦。
(资料图)
题法华山天衣寺
中唐 · 元稹
马踏红尘古塞平,出门谁不为功名。
到头争似栖禅客,林下无言过一生。
提起元稹,大家都会想起他悼念亡妻的名作《遣悲怀》,很多读者也会责怪他曾经处处留情。不过元稹并非那种奸滑小人,否则白居易也不可能成为他的挚友。
元稹一心渴望建功立业,也盼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改变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局面。可是经过宦途的多次沉浮,又一再地遭到权贵的排挤,暮年时的诗人开始变得心灰意冷。这首诗就创作于诗人离世前两年,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。
由于命运多舛,元稹的心中一度非常迷茫,他不断地寻访名刹和高僧,希冀在佛禅中得到解脱,所以寺院也一度成为其人生和情感的精神家园。诗人通过与大师们的切磋和交流,不仅缓解了心头的郁闷之情,而且也逐渐地对佛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经常以禅入诗,表达内心的感悟。
诗的开篇描述了凡俗之事,“马踏红尘古塞平”,这一句极具气势,反映了文臣武将们为了建功立业,奋勇争先、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。“出门谁不为功名”,这一句更是刻画出芸芸众生为了搏取功名、光耀门庭,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的生动形象。
后两句忽然一转,表达了作者的感慨,“到头争似栖禅客,林下无言过一生。”红尘往事、光怪陆离,美好总是短暂,名利皆为浮云,宛如镜中花、水中月。
不说李广难封、冯唐易老,不提生命就像梦幻泡影、如露似电,即使是古代的那些英雄豪杰,曾经叱咤风云、气度不凡,如今也都化为尘埃,实在令人悲慨。经过了无数坎坷,诗人发现自己孜孜以求的都是一场空,还不如那些悠然地居住在林下、泉畔的僧侣和禅者。
全文短短四句话,浓缩了无数人的一生经历,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,到中年时的彷徨无助,再到晚年的看淡得失,最后都纷纷效仿栖禅客。这首诗反映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很多困惑和无奈,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禅境的无限向往。
定僧
落魄闲行不著家,遍寻春寺赏年华。
野僧偶向花前定,满树狂风满树花。
人生就像一次艰难的逆旅,历尽坎坷和沧桑之后,元稹深感生活中经常阴云密布。作为一个凡夫俗子,他只能服从现实、任运随缘。
他有时需要忍受刺骨的寒风,有时需要接受冰冷的秋雨,甚至在痛定思痛之后,只能无奈地看淡一切,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,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对佛禅的一点感受。
前两句描写作者的艰难处境,以及他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。元稹曾多次被贬,又多次被召回京城担任要职,可是每当他重拾信心,准备鼓足勇气地大干一番时,那些视其为眼中钉、肉中刺的豪门贵族,又会想方设法地将其排斥在朝堂之外。
直到晚年,诗人身心俱疲,他终于不再对前途抱有任何幻想,也不像年轻时那年惦记着一家老小,虽然并未遁入空门,可是此时的诗人却心静如水,也似乎对尘世没有了往日的眷恋。
诗人虽然落魄,却依然闲适悠然,好像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。“遍寻”二字,就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意味,作者仿佛要将以前逝去的大好年华重新寻找回来。
后两句点出题目中的“定僧”二字,野僧禅定、风吹繁花,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,不仅生动形象,而且耐人寻味。大师面对狂风大作、残红遍地,似乎毫不在意,又仿佛预先知道了这些繁花的归宿,所以才能心无旁骛、安然坐禅。
诗人目睹眼前的场景,忽然体会到如何才能由禅定中产生智慧,然后又怎样在参禅过程中得到顿悟。诗人在遍寻春寺之后,终于收获满满,此时此刻,或许他会更加“不著家”,但是才子的思想却一定得到了一种升华,对佛禅世界也必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。因为当诗人感觉一切美好最终都像凋零的繁花,他还有什么不能放下?